华体会新闻-利物浦成功击败对手,朝着冠军方向迈进
近些年来,拿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大做文章,以倾销案例为借口,并宣扬中国产能过剩拉低国际钢铁价格的言论,目的就是给中国的出口市场一记重锤,维护自身国际经济市场的主体地位。当然,对于中美之间的争论,客观来说,中国钢铁确实存在产能问题,但美国言过其实,毕竟国际的价格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能决定的,参与其中的每个国家都是影响者。不过,中国也应当从这个事件中思考,正面应对“生产过剩”这个标签,而不仅仅是“产能过剩”的问题。
中国的文化信仰中是向往“年年有余”的,因为那是对富足的肯定,单一个体的富余是没有关系的,但是如果延伸到一个行业一个国家,长此以往,年年剩余就成了浪费,中国自经济改革几十年来,物质基础极大丰富,不过慢慢的,钢铁过剩无处可销,房产存量高变空城,果蔬供大于求常亏本,似乎农业、工业、房地产业等都看得到“过剩”的问题。 “过剩”一词,用经济学的解释方法就是“供过于求”,需求不再增长,供应却源源不断,在已经饱和的市场中,滞销的商品及自然而然的出现了。而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解决“过剩”商品的问题。 转变发展模式,由“需求侧”向“供给侧”倾斜,过去依靠的是“投资”、“出口”、“消费”三驾马车拉动经济,现如今要转变策略,重点发挥“土地”、“劳动力”、“资本”、“创新”等要素的力量,这样,才能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,让企业盈利不过分偏重于“量”,而在于“质”,从根本上降低成本,提高盈利空间,遏制市场上盲目跟风扩产量的风气,不过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。 整合信息资源,由“小市场”向“大市场”迈进,“滞销”和“过剩”的直接解决方式就是将商品销售出去,钢铁产能过剩,国内市场饱和了,就转向国际市场,房地产要去库存,就将售卖对象从小城市市场向周边偏远市场推销,果蔬农产品就由限下市场推向限上市场,力求通过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,充分挖掘一切市场资源的价值。
实行优胜劣汰,由“挽救僵尸型企业”向“助推成长型企业”改变,我们国家的政策补贴往往是倾向于大企业,但是这就导致部分企业不思进取,甚至仰仗着雄厚的借款资金,盲目收购扩规扩产的情况,结果不服水土的结局就是成为亏损了仍然享受政策帮扶的僵尸企业,而相比之下,一部分成长型的企业,由于规模不大,影响力较小,融资困难,可能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的危机,但是如果将资金用于这样的企业,一方面资本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发挥,另一方面债务的压力下,企业一般会更严格控制成本,寻求更多的盈利,不会盲目扩大产能。 中国的“生产过剩”问题已经避无可避,只有从思想战略上转变方式,从源头收紧,从销售终端放松,松紧结合,才能让想要拿中国“产能过剩”为供给借口的国家闭嘴。
最新留言